红色记忆
从一块碑到一座纪念馆和一部纪录片
- 分类:红色记忆
- 发布时间:2022-02-18 17:56
2021年6月28日上午,在群山环抱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王大垴自然村中央一座简朴的建筑前,举行了一场隆重大方的开馆仪式,县四大班子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新四军第七师含和独立团旧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在相距60公里长江南岸的马鞍山市,一部内容类似的电视纪录片《含和支队》也在市广电台上线。纪念馆和纪录片的开放和上线,是当地配合纪念党的百年华诞的重要举措,也包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2006年,我担任中共含山县委党史办主任,当时全国正在开展红色资源普查。我深切感受到含山县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对一些重要资源的发生地应该立碑纪念。我的想法得到了县委的重视和支持。含山县第一个党支部、白衣庵游击队驻地等纪念碑相继建成并举行安放仪式。但有一个碑始终矗立不起来,这就是和含抗日根据地纪念碑。这个碑的安放地点是含山县林头镇青龙行政村王大垴自然村,当年是和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相继是含和指挥部、含和独立团、含和支队的驻地,也是皖东军政委员会的临时驻地。由于种种原因,其他地方的碑都立起来了,而这个碑虽然制作好了,就是迟迟立不起来。
时至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举国上下掀起新一轮纪念热潮。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发文提出了8项要求,含山县委分管副书记召开了专题座谈会。我当时担任含山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汇报了和含抗日根据地纪念碑未能立起来的事,并特别强调和阐述了在该处立碑的重要性。当年,毛主席给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项英的电报中,强调和含抗日根据地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分管副书记听了我的发言,非常感兴趣,说:“既然这么重要,光立一个碑,是不是轻了?”我有点怀疑自己听错了,说:“若觉得轻了,那怎么办?那只有建一个纪念馆了!”那个负责人说:“建纪念馆也可以考虑嘛!”当时,我还是有点不相信,兴奋地说:“书记说的是真的吗?”那位负责人认真起来,郑重地说:“你们可以先拿一个方案,向县委常委会汇报。”我当时非常高兴,说:“好,我们先拿一个方案!”几天后,我们向县委常委会汇报,先说重要性,县委书记說:“重要性就不要讲了,就说怎么干吧!”汇报完后,县长首先表态,完全赞成,经费能向上级争取,尽可能争取一下,不管争取到争取不到,县财政都会兜底保障。县委常委也纷纷表态,支持建馆,转眼之间,就完成了由一块纪念碑到一个纪念馆的传奇的飞跃!会议决定成立建设组
和布展组,由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林头镇负责人组成。我在建馆布展工作中,担任布展组副组长,担负文物征集、人物采访、文字编写、参与总体策划等重任。
县委常委会通过建馆方案后,整个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县委决定在北京召开当年在含山县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座谈会。会议在北京的远望楼举行,县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全部参加。会议召开前,播放了介绍含山县的宣传片。老战士看到当年他们战斗过的热土发生的巨大变化,都非常高兴,非常激动。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原含和支队参谋长)夫人、新四军老战士丁亚华代表老战士发言,她说,看到含山县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证明我们当年的流血牺牲是值得的,老区人民是了不起的,我们向老区人民学习,向老区人民致敬!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新四军老战士的二三代子女,他们也都踊跃发言,表达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
建馆布展工作正式展开以后,文物征集、人物采访等工作也紧张有序地进行。2016 年 3月我们应邀参加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的年会。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在北京共有 9 个分会,大致是当年一个师一个分会,军部机关两个分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来的会长是张铚秀,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分量。当天午餐,我被安排在第一桌,与9个分会的会长同桌,其中有好几位是将军,还有邓子恢的儿子、李步新的女儿等,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应该是我一生中难得的一次经历。
年会结束后,我开始对部分新四军老战士及其二三代子女进行视频采访。分别是丁亚华、张卫民、刁筠寿、温沪生、夏昭、张昌连、李岩、杨禵等,共制作了七个视频,作为资料保存了下来。遗憾的是没有采访到原工程兵政治部主任蔡传云,因联系好后的当天晚上,他从床上摔下来住院,只好说等下次再采访。但这个下次永远不会再有了,因为他已经在一年后逝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通过建立含和独立团旧址建馆方案之后,我们还通过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的帮助,请求迟浩田为含和独立团旧址纪念馆旧址题写馆名。迟浩田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解放军上将。由这样的领导人为含和独立团旧址题写馆名,超出我的预期,让我感到喜出望外。题写的是:新四军第七师含和独立团旧址。字体大气洒脱,体现出老将军对新四军和老区人民的一片深情,也使我们所有参与旧址建设与布展工作的同志们深受鼓舞。
为了丰富旧址展馆的内容,我们还努力争取一些新四军老战士二三代子女的支持。含和独立团团长马长炎的儿子马元权捐出父亲的手枪一把、子弹八发和望远镜。含和指挥部负责人李岩的儿子李京生捐出父亲的工作筆记、书籍、眼镜等实物。含山县早期革命领导人张克林的儿子张昌连捐出父亲当年的《战地手册》两本。
正因为含和独立团、含和支队战功卓著,影响广泛深远,也引起了马鞍山市广电台的关注与重视,在纪念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他们把制作相关纪录片的选题报到省里以后,得到省相关部门的重视,确定作为省里的一个选题。这样,也就形成了由一块碑到一座纪念馆再到一部纪录片的飞跃。很快,马鞍山市广电台正式邀请央视 9 频道的编导前来马鞍山市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开机拍摄《含和支队》纪录片。他们亲临林头深山,跋涉运漕河畔,穿越石杨山岭,踏勘南义坡岗,驱车省会合肥,奔波国际大都市上海采访独立团团长马长炎的儿子马元飞(原合肥市委书记)和马元权(上海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会长),还千里迢迢采访在京的老战士老领导刁筠寿(原核工业部副部长、顾问)、夏昭及张铚秀的儿子张卫民(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会长)等,并配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以90多岁高龄根据记忆默写出来的《和含之歌》乐曲,制作出一部精品力作,宣传含和独立团、含和支队及含山的红色资源。
现在,含和独立团旧址纪念馆已经开馆,每天参观的的人络绎不绝。《含和支队》纪录片已经上线,枪林弹雨的画面伴以《和含之歌》的乐曲在千千万万家庭的荧屏上闪烁回响。从一块碑到一座纪念馆和一部纪录片的传奇故事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在马鞍山一江两岸到处流传。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信息
2022-05-06
2013-02-26
2012-11-13
2012-11-07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