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人物
年届九十、笔耕不辍的老兵黄勋华
- 分类:新四军人物
- 发布时间:2022-08-08 19:07
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年届九十,至今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背不驼、不痴不呆,经常来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为《云岭》投送手写稿件,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他就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黄勋华。
躲避国民党军抓壮丁
黄勋华是安徽省合肥人,出生于1933年农历三月初十,在8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家就住在现在三孝口的金巷位置。1938年,日军侵占合肥,5岁的黄勋华曾经随家人逃难至长丰吴店。自幼就饱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对日寇汉奸卖国贼埋下仇恨的种子。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在万慈小学(金寨路小学、合肥市桐城路八中前身)、省立贞干中学(今合肥市小东门原省委办公楼位置)上学。
1948 年,淮海战役捷报频传,人民解放军全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精锐部队——黄维、黄百韬、邱清泉、孙元良等兵团,活捉了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使蒋家王朝遭到灭顶之灾。从淮海战役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部犹如丧家之犬,溃不成军,一帮残兵败将流窜到合肥,给合肥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伙丧心病狂的亡命之徒,就像输红了眼的赌徒,继续与人民为敌,为了扩充兵源,在合肥城乡疯狂抓壮丁,抢劫民財,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一时间闹得合肥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当时黄勋华虽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但个头挺大,也在被抓丁之列。他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与祸国殃民的罪行,下定决心,誓死不给行将灭亡的蒋家王朝当炮灰。为了逃避抓丁,他和几位同学一起逃到合肥的慈善机关——万慈会(今合肥市桐城路北段合肥八中老校区旧址),藏在存放施舍给穷人丧葬的棺材房里。白天一听到外面有动静,便急忙钻进布满灰尘的空棺材内藏身,夜深人静时才出来找些东西果腹。就这样提心吊胆地度过一个多月暗无天日的非人生活,总算逃过国民党抓壮丁这一劫。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1月21日,霹雳一声见青天,江淮历史名城合肥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在欢庆翻身解放的日子里,黄勋华兴高采烈,扬眉吐气,精神振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唱歌跳舞。当时他最爱唱的歌曲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跟着共产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学校,他和同学们多次聆听南下干部项南所做的形势报告,使他们开拓了眼界,认清了形势,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黄勋华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多行不义必自毙,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知识青年如果不把个人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会一事无成,更谈不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革命形势的鼓舞和推动下,在广大青年参军的热潮中,黄勋华毅然决然地走出校门,投笔从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他考入蚌埠皖北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这是一所党领导的延安抗大式的军事院校,全校师生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事生活。在这里学习一年半时间,他的身心得到很好的磨练,思想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灵魂得到革命的洗礼。1950年10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皖北军区警卫团任连队文化教员。全团指战员驻守在合肥城内和城外四郊,肩负着合肥地区的警卫和剿匪任务。11 月,该团奉华东军区的命令,开赴上海加入华东军区炮兵行列。黄勋华作为文化教员,是部队的政工干部,在排练文艺节目,搞好宣传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1950 年 10 月,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决定派出由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击美国侵略者。同年12 月,奉国防部和中央军委命令,黄勋华所在部队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老团长金仕华的率领下,他们在合肥火车站乘坐一列闷罐车开始北上,每个排乘坐一节车厢。在离开合肥时,父老乡亲敲锣打鼓,扭着秧歌为部队送行,并馈赠了大量慰问品。黄勋华收到了一个里面装着糖果和花生米的做工精美的慰问袋,上面用五彩丝线精心绣成了朵朵梅花和五角星,袋里还有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就这样,他们带着家乡人民对子弟兵的一片深情厚谊,日夜兼程地开赴朝鲜前线。
由于在火车上不能生火做饭,全团近 2000 人的吃饭问题均依靠沿途各车站的乡亲们帮助解决。令人难忘的是,列车到达关外的锦州时,当地的老百姓蜂拥而上,给部队送来雪白的大馒头、香喷喷的红烧肉、大白菜加粉条做成的肉片酸菜汤。吃了这些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菜肴,指战员们感到全身热乎乎的,深感军民鱼水深情,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毛主席所说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无比正确。
经过四天四夜,当军列到达我国东北边陲与朝鲜一江之隔的安东(今丹东)时,当地数以万计的群众聚集在车站月台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热烈迎接他们。英雄的丹东人民面对美国侵略者的疯狂骚扰和狂轰滥炸,并没有被吓到。他们不畏强暴,照样坚持在生产岗位上,并以增产节约的优异成绩支援抗美援朝,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到达朝鲜战场以后,黄勋华和战友们吃的是炒米和炒面,喝的是雪水,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住在朝鲜老乡家里,为防止美军的轰炸,不得不三五天就换一个地方。但是,他们仍然斗志昂扬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黄勋华作为文化教员,经常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文化课的教学,教唱革命歌曲,鼓舞战士们的斗志。从踏上朝鲜的国土起,他们就准备为国捐躯,把一腔热血洒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沙场上。黄勋华所在的团和兄弟部队一起,从平壤一直打到汉城,最终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者,迫使他们不得不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有许多战友在抗美援朝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黄勋华是一位幸存者,于 1953 年回到祖国。
转业以后听从党安排
黄勋华从朝鲜回到国内以后,继续从事文化教员的工作,直到从部队转业。1958年,他转业回到合肥,先后被分配到合肥市粮食局、安徽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工作。他听从党的安排,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为安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与许多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积极为《合肥晚报》《科苑》《中国京剧》《黄山旅游》《华夏纵横》等报刊投稿数百篇,成为这些媒体的通讯员。不仅如此,他还和合肥晚报总编室的方君默配合,在《合肥晚报》开辟了“合肥古今”的连载系列栏目,专门介绍合肥的人文历史。黄勋华撰稿,方君默配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受到读者欢迎和喜爱。
离休后传承红色基因
1986年黄勋华离休后,为了传承红色基因,给亲朋好友和子孙后代留下一点精神财富,仍然笔耕不辍,辛勤耕耘。
1994 年至 1997 年,他被聘为安徽省电台的编辑,为一台面向全国农民的节目撰写了 100万字左右的稿件,每周日播出两小时。节目以一问一答、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播出,对帮助农民奔小康、改善他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节目播出的三年间,农民听众反响强烈,电台收到了来自全国 28 个省、市、自治区近10万封来信,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笔耕不辍的背后,是黄勋华与病魔斗争、与失偶后寂寞的搏击。2005年,黄勋华因患肾癌做了手术,切除一侧肾脏。同年,他的老伴又因病去世。这让他陷入了从来未有过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失落。然而,这些都没有击垮经历过抗美援朝的钢铁战士黄勋华。他很快调整心态,继续前进。他培养起多种爱好兴趣,如到国内外旅游,收藏文物字画,养花赏花,还向孙子学习电脑,走出去广交朋友,和老朋友一起畅谈古今未来,藉以排解痛苦、孤独和寂寞。
2019 年,经历过生理和心理打击的黄勋华又精神振作起来,开始撰写中共党史和新四军历史方面的文章,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几年来,他撰写这方面的稿件数十篇,仅在《云岭》上发表的就有《缅怀我们敬爱的老校长孙仲德》《电视剧<新四军>观后感》《龚意农与褚老圩子》《张爱萍将军的“出家”和“还俗”》《新四军的少数民族将领》《漆鲁鱼行乞万里寻找党》《颂歌献给伟大的党》《阅尽春色闯新天——纪念方志明诞辰 100 周年》《以奇制胜的黄桥战役》等近 10 篇。还有的稿件发表在《党史纵览》等刊物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费编印了《浮生杂俎》三本书,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勋华说:过去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幸福老人,活到百岁不稀奇,真可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现在已是四世同堂的耄耋老人了,虽然年届九十,但如今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背不驼、不痴不呆,晚年逢盛世,感到很幸福。我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活着多做奉献,走了少留遗憾。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信息
2022-05-06
2013-02-26
2012-11-13
2012-11-07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