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分类:学习园地
- 发布时间:2022-08-11
【概要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分类:学习园地
- 发布时间:2022-08-11 14: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一论断将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目前,我国已同世界 170 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习主席曾风尘仆仆地出访了世界众多的国家,大国外交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丰硕成果。
作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新载体,“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落实阶段,其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和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球最期待的亮点之一。在这条路上,中国不仅要致力于推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更要立足于发挥自身的软实力,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使之成为繁荣、合作、共赢的典范。
“一带一路”倡议,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实的需要。在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鼓舞人心。“一带一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建设“一带一路”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我们要看到,在“一带一路”刚刚兴起之际,外界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诸如“一带一路是转移中国过剩产能”等评论甚嚣尘上。几年来的实践,以有力的事实驳斥了这些观点。要成功实现这一宏伟愿景,不能仅仅依靠硬实力,还需要依靠软实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沟通情感,增进认同和支持,催生持续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据2022年5月18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结硕果,中国方案惠及世界,全球已有149个国家受益。
“一带一路”是新常态下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需要我们以合作和共赢为基础,扎扎实实地致力于提高自身软实力“。软”“、硬”协同,稳步推进。习近平主席在最近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一再号召我们要加速和扩大我国的贸易自由港建设,以便与世界各国扩大进出口贸易,以繁荣各国经济,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为世界众多国家无偿提供防控病毒的疫苗,帮助各国战胜病疫。据报道,目前已有 170 多个国家正在使用中国提供的防控新冠肺炎疫苗。我国荣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发明了抗疟疾的有效药物,为非洲人民解除了病痛。多年前,我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非洲人民建成了坦赞铁路,为繁荣那里的经济做出了贡献。
2022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习近平主席多次指示,要为世界献上一届精彩的冬奥会。这次成功地举办了冬奥会与冬残奥运会,充分兑现了中国的承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世界奥运会主席巴赫先生曾满怀豪情地称赞说:“北京冬奥会把世界凝聚在一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科学地、全面地总结了第一个百年我们党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实践,才能实现中国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走向人类解放与世界大同的必经之路。
最后,让我们高唱“跟着共产党走”的歌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宏伟蓝图,为迎接中共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世界大同,人类解放做出中国的更大贡献吧。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祖国一定富强,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信息
2022-05-06
2013-02-26
2012-11-13
2012-11-07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