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新四军初期的四个支队
- 分类:红色记忆
- 发布时间:2023-06-17 10:23
新四军初期的四个支队
文:丁 星
1938年4月间,编入新四军的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经过长途跋涉,分别到皖南和皖西集结。全军共10329人,但是只有6500余支枪,许多战士还以大刀梭标为武器。此时,新四军辖4个支队10个团和1个特务营。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一团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第二团由赣粤边,湘赣边、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和湘南游击区的湘粤赣游击支队组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辖第三团、第四团。第三团由闽西、闽赣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四团由闽粤边闽西、浙南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志。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辖第五团、第六团。第五团由闽北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第六团由闽东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后戴季英)。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和手枪团。第七团由鄂豫皖边的红军第二十八军一部组成,团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第八团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恺。第九团由红军第二十八军八十二师特务营和鄂东北独立团组成,团长顾士多,政治委员高志荣。手枪团由红军第二十八军手枪团和部分便衣队组成,团长詹化雨,政治委员汪少川。
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红军游击队组成。
各支队和团营指挥员,大多数是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领导人,也有一些是中共中央派来加强领导的骨干。例如,4个支队的政治部主任刘炎、王集成、胡荣、萧望东、戴季英,都是长征的参加者。在军事干部中,张正坤、叶道志等也参加了长征。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到敌人后方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新四军抽调第一、第二、第三支队的侦察连和部分干部,组成先遣支队,由粟裕率领,于1938年4月28日从皖南岩寺出发,东进苏南进行战略侦察。在6月17日取得韦岗伏击战的胜利以后,先遣支队结束工作,干部战士分别归建。
紧跟着先遣支队,第一支队于5月12日从皖南出发,6月3日进入苏南,展开于江宁、溧水、镇江、句容、金坛一带。6月中旬,第二支队也从皖南出发东进,展开于江宁、溧水、高淳、当涂一带。第一、第二支队在苏南敌后积极打击日伪军,创建抗日根据地,同时,主动与各种抗日武装联络,对他们团结争取、帮助和改造。出狱不久的共产党员管文蔚在家乡组织了丹阳县自卫总团。陈毅亲自前去考察,派人给予帮助。自卫总团不断发展,9月扩编为丹阳县游击纵队,不久又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陈毅还派第二团参谋长王必成率一个营东进江阴进行战略侦察,并和梅光迪领导的江南抗日游击队、朱松寿领导的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建立联系。这两支抗日武装在进行整训以后,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
1938年10月,第一团调回皖南,归第三支队指挥;第六团调到苏南,归第一支队指挥。由于傅秋涛已回皖南,罗炳辉接任第一支队副司令员。1939年1月,第三团也调回皖南。
1939年4月,陈毅派第六团挺进苏南东路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由于已经超越国民党当局限定的新四军活动区域,第六团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还在茅山地区组建了另一个第六团,通常称新六团,团长段焕竞。5月,第一路与第三路在武进县戴溪桥会师,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简称江抗,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不久又扩建了第四路、第五路。
1939年10月,为了避免与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摩擦,更是为了加快向北发展,江抗主力由叶飞率领西撤,到扬中县与挺纵合编,仍称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参谋长张开荆(后张藩)。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后吉洛,即姬鹏飞)。辖四个团:第一团由江抗第二路和第五路合缩,第二团由江抗第三路改编,第三团由挺纵第一支队和第四支队合编,第四团由挺纵第二支队和第三支队合编。除第二团留在苏南丹北地区外,挺纵主力于11月底北渡长江,开展扬州、泰州地区的抗日斗争。
在挺纵北渡之前,第四团团部率第二营已于11月14日先行过江。此时卢胜改任第四团政治委员,接任团长的张道庸从此改名陶勇。部队改称新四军苏皖支队,向扬州、仪征、天长、六合一带发展。1940年2月与挺纵第三团合编,仍称苏皖支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卢胜。
为统一指挥苏南的新四军部队,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于1939年11月7日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刘炎。辖第二团,第四团,新六团,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
江抗主力西撤以后,留在常熟的少数武装和伤病员,于1939年11月6日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司令员夏光,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杨浩庐、同时恢复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司令员任天石。1940年3月,江南指挥部派吴仲超、何克希等一批干部到东路增强力量,新江抗改由何克希任司令员,吴仲超任政治委员,夏光任参谋长,杨浩庐任政治部主任。同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调谭震林赴苏南东路主特工作。4月下旬,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改编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谭震林化名林俊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及政治部主任,何克希任副司令员,张开荆任参谋长。民抗改编为第一支队。新江抗改编为第二支队。浦东、青浦、昆山的抗日武装组成第三支队。8月,又将江阴、无锡、常熟的游击队、常备队,以及从上海来参加抗日的工人、学生,编成第四、第五、第六支队。11月,为便于指挥,以第一、第五支队编成第一纵队,司令员夏光,政治委员刘飞;以第二、第六支队编成第二纵队,司令员陈挺;以第三、第四支队编成第三纵队,司令员朱长清,政治委员温玉成。与此同时,还成立了江南抗日救国军西路指挥部,司令员梅光迪,政治委员吴仲超,负责指挥江阴、无锡、武进等地的地方武装。
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应向北发展的方针,江南指挥部于1940年7月北渡长江,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仍由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刘炎、钟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将新四军在苏北的部队改编为3个纵队。第一纵队由挺纵改编,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辖第一、第四、第七团。第二纵队由第二团、新六团和挺纵一部合编,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辖第二、第六、第九团。第三纵队由苏皖支队、江都独立团和郭村战斗中起义的陈玉生部合编,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10月刘先胜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陈玉生,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三、第七、第八团。
苏北指挥部在1940年10月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以后,还领导崇启海常备旅、联抗和江苏省第四行政区抗目游击指挥部、南通县保安旅。崇启海常备旅原为中共上海地方组织领导的崇明自卫总队,1940年6月北移启东、海门,旅长茅珵,政治委员韩念龙,辖第一、第二团。11月改称苏北第四区游击第三旅,旅长茅珵,政治委员李干辉。联抗的全称是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指挥部,由共产党员黄逸峰以国民党战地党政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公开身份任司令员,副司令员李俊民,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至堃(即卢志英),政治部主任张孤梅。所辖部队由新四军和两支地方实力派武装各派一个连组成,并收编了泰县(今姜堰市)的两个常备中队,编为四个大队。第四行政区抗日游击指挥部也是统一战线性质的军事机构,由辛亥革命元老季方以国民党战地党政指导委员会指挥员的身份任指挥。南通县保安旅原为国民党地方部队,1941年11月由第四行政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接管,旅长梁灵光。
江南指挥部在北渡以前,为坚持茅山地区抗日阵地,已组建了新的第二支队,司令员罗忠毅,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涛,参谋长王胜,辖新三团、第四团、独立第一、第二团。新三团由镇江、句容、江宁的抗日自卫团编成。第四团由原第四团留在苏南的一个营扩建。独立第一团由茅山地区地方武装编成。独立第二团由锡宜武人民抗日义勇军改编。
在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东进北渡、迅猛发展的同时,第三支队一直留在皖南,协同国民党军担任青弋江守备任务。
第四支队于1938年4月东进皖中,配合正面战场进行了多次伏击战,同时大力发展地方抗日武装,陆续组建了江北游击纵队、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第三游击纵队和挺进团。1939年5月,叶挺亲临庐江县汤池镇,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兼,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将新四军在皖中、皖东的部队统一整编为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兼,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后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林维先,参谋长谭希林,辖第七团,第九团,由淮南抗日游击纵队改编的第十四团。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兼,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方毅,辖第八团,由挺进团改编的第十团,由第三游击纵队改编的第十五团。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孙仲德,政治委员黄岩,参谋长桂逢洲,政治部主任桂蓬(即黄育贤),辖三个大队。
江北指挥部在完成整编工作以后,即率主力挺进皖东,在津浦铁路南段两侧的敌后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集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坚持皖中抗日阵地,并以一部保障与皖南军部的交通联系。为统一指挥根据地各县地方武装,1940年4月成立了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治委员陈庆先;6月成立了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魏文伯,政治委员彭康。
新四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9年底已有49901人,1940年底扩大到88744人。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夏继诚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信息
2022-05-06
2013-02-26
2012-11-13
2012-11-07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