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新 四 军 九 旅 从 老 寨 山 区 走 来
- 分类:红色记忆
- 发布时间:2023-11-28
【概要描述】老寨山,坐落在安徽省宿州市东北的灵(璧)北宿(县)东山区,是徐州东南淮阳山脉余脉,连绵起伏 70 余公里,形成以老寨山为主峰的岛状低山残丘。
新 四 军 九 旅 从 老 寨 山 区 走 来
- 分类:红色记忆
- 发布时间:2023-11-28 13:55
老寨山,坐落在安徽省宿州市东北的灵(璧)北宿(县)东山区,是徐州东南淮阳山脉余脉,连绵起伏 70 余公里,形成以老寨山为主峰的岛状低山残丘。山上森林覆盖,便于隐蔽;山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山下有千年古刹老海寺,苏鲁豫皖边区香客游客不断,交通便利,是历代军事要地。“最早为宋代名将杨继业的父亲杨信带兵作战的古战场,后被清末捻军所利用,至今战壕、军营、堡垒、寨墙遗址仍保留完好。”此地因而被称为老寨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灵宿人民在中共徐海蚌特委组织领导下,发动农民起义,组建工农红军,屡败屡战,坚持斗争,留下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土地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老党员、老红军在中共苏鲁豫皖特委领导下,纷纷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开国上将张爱萍也看中这块宝地,1939 年 7 月 12日,他在皖东北军政干校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在灵宿北部还有一些山地,虽然比其他地区山地在战术上价值相对减少,但可以予敌人机械化部队以极大的限制。”他以此为中心,同战友们团结奋斗,组织发展抗日武装,组成新四军第九旅,创建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一、赵汇川抗日三起三落登上老寨山
开国少将赵汇川,1913年7月 25 日生于宿县杨柳乡赵庄,1931年9月,在安徽省立中学加入共青团。1933年春,加入吉鸿昌领导的察绥抗日同盟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平定堡战斗中,他奋勇向前,身负六处重伤,被辗转送回宿县老家养伤。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汇川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共徐海蚌特委委员、红十五军创建人之一孔子寿,中共萧县行委委员、萧县苏维埃政府委员戴晓东,中共宿县县委委员、共青团书记赵一鸣等人,组成宿县抗日救亡社,后以此为基础,组成宿县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五中队,赵汇川任中队长。1938年5月19日,日军攻占了宿县城,赵汇川率部掩护宿县抗日救亡社、宿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机关转移,在宿东蒿沟地区与日军坦克部队遭遇,队伍被打散。
宿县沦陷后,赵汇川与中共宿县特支委员李时庄等人到宿西二铺,同爱国民主人士吕子庸等人,以宿县抗日救亡社宿西分社为基础,组成宿西抗日游击大队。1938年6月18日,日军100多人沿宿永公路回师宿县城,赵汇川与吕子庸组织部队在公路北一片乱坟地设伏,上午11时,日军进入伏击地,吕子庸一声令下,并带头杀向日军,歼敌10多人,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保存实力,赵汇川组织部队突围,到达预定集合地点时不足 20 人。在赵汇川带领下,转移到猪羊山整训到 8 月中旬,部队发展到100 多人,改编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二十三大队,赵汇川任大队长。
10月,按照萧宿永中心县委的安排部署,宿东抗日游击支队二十一大队、二十二大队,在宿西长山同二十三大队汇合,共推赵汇川为总指挥,攻打日伪军维持会驻地赵圩子。不料日伪军早有戒备,当赵汇川率部攻进到圩壕边时,天色破晓,被守敌发现。敌人轻重武器一起开火,二十三大队躲闪不及,损失惨重,赵汇川头负重伤,被转送家中养伤。战后,二十三大队余部编成一个排,由排长于近山带领编入二十二大队,不久,升编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
1939年春节过后,中共宿县县委书记李时庄和孔子寿、赵一鸣、孔效三等人到家中探望赵汇川,总结抗战三起三落的经验教训,共商再建抗日武装等问题。一致认为,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必须有可靠的根据地,以老寨山为主峰的灵宿山区,是组建抗日武装的好地方。3月,赵汇川奉命到达国民党皖六区行署驻地双沟镇,在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江上青协助下,同国民党皖六区专员盛子瑾会谈成功,将活动在灵宿北部山区沈联成、王恒赵、解贯球、尹瑞久等人领导的抗日武装,组成安徽省第六抗敌指挥部三支队,赵汇川任支队长、副支队长沈联成,政治处主任董畏民。辖3个大队,第七大队长王恒赵、教导员赵一鸣;第八大队长解贯球、教导员王键堂;第九大队长尹瑞久,特务连长赵汇川,总计近千人。三支队以老寨山为中心,在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支持配合下,初步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二、中共中央建立灵宿地区工作的战略部署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1939年5月2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致电彭雪枫并张爱萍:“发展华中是党早已确定的方针,豫皖苏省委工作必须加强,张爱萍担任省委书记,领导建立地方党和地方武装,这是根据地最基本的工作。”同月8日,刘少奇电示彭雪枫并转北方局杨尚昆、朱瑞等:“皖六区专员(盛子瑾)即派员请求新四军派兵去六区,应迅速派部队与干部去开展苏皖边区工作。我们应埋头苦干,迅速建立在该地区的基础。”
5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朱德、彭德怀并彭雪枫、朱理治、郭洪涛:“八路军今后主要发展方向是华中,自于学忠调至鲁南,在苏皖边区接受打击以后,在徐州东南支队地区似有我军发展机会,望令苏鲁豫支队(六八五团)侦察情况,如可能时,酌派一部兵力并地方干部去徐州东南宿县、灵璧一带活动,并建立当地工作,以便南与周骏鸣、西与彭雪枫取得联系。”按照中央书记处的部署,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吴法宪率部进入以老寨山为主峰的栏杆山、张山一带活动。6月1日,日军驻徐州、宿县、灵璧等地日伪军1700多人分七路前来“扫荡”。彭明治组织指挥所部,在“六抗”三支队支援下,经一天激战,歼敌300 余人。为保存实力,于当晚转移到萧宿永边区休整。
1939年5月,中共皖东北特委书记杨纯,按照山东分局的指示,以“六抗”政治部民运科长的公开身份,到达宿东老寨山区,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成中共灵宿县委,孔子寿任书记兼“六抗”三支队政委,委员赵汇川、赵一鸣、夏际霞、李须、石青,进一步加强了宿(县)东、灵(璧)北、泗(县)北和“六抗”三支队、泗北农民支队党的领导。
三、张爱萍到达老寨山
在20天时间里,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书记处连发三电,使彭雪枫、张爱萍和战友们进一步认识到开辟皖东北,开展灵宿地区工作,对于发展华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39年5月下旬,彭雪枫抓住进军淮上的战斗间隙,在宿县孙疃集召开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军政委员会,张爱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求到皖东北探探敌情,受到彭雪枫和参会人员的一致赞同。为便于张爱萍同国民党皖六区专员盛子瑾联系,彭雪枫亲自给盛子瑾写了封信。
7 月初,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带领省委秘书刘玉柱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大队、孙向涵领导的东进队跨过津浦铁路,开辟皖东北地区。“到路东第一站,张爱萍便去找了中共宿县(东)县委,县委隐蔽在徐州东南栏杆集附近的一座土山上,与一支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一起。这是一支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带领这支队伍的是一度失去党的组织关系,新近才重新入党的赵汇川。”
在老寨山,张爱萍、刘玉柱听取了县委书记孔子寿,县委委员、栏杆区长赵一鸣等人的汇报;传达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建立灵宿地区工作的电示;分析皖东北地区抗日斗争形势,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发展抗日武装和民众团体,组建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等工作。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委书记张爱萍的要求,中共灵宿县委分工负责,努力工作。到1939年9月,经张爱萍推荐,赵汇川接任灵宿行署主任,在老寨山下石厢组成灵宿行署抗日民主政府,孔子寿兼秘书,主持工作,标志着灵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在老寨山寨里,张爱萍还听取了“六抗”三支队长赵汇川等人的汇报,看望了部队官兵,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建军经验,指导帮助赵汇川整军建军,决心将“六抗三支队改造成为正规的新四军。”临别时,张爱萍以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的身份,发出命令:“你们这支部队,以后就直接同我发生联系。”精明干练的赵汇川立即向张爱萍行了一个军礼,当场表示:“坚决服从命令!”回忆这段历史,张爱萍写道:“在发展我们自己的武装力量时,就把三支队作为发展对象,着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场合,向其灌输政治工作制度,严格训练管理,密切军民关系等红军的传统和经验,使之逐渐同我八路军、新四军一样。”
四、孙象涵领导的桃山抗日游击队
老寨山西北18公里有座桃山。1909 年 8 月 5 日,孙象涵出生在山脚下的桃山集,自幼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937 年 5 月,他投奔西安红军办事处参加革命,后奉命到延安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奉命返回宿县家乡。1937 年 10 月,以桃山集爱国进步青年组成的“三戒会”“互助会”为基础,组成桃山抗日游击队,孙象涵任队长。为加强领导,中共萧县陇海路南工委成立后,将孙象涵等 20 多名抗日游击队骨干,收入到在醩泉举办的“抗日青年政治训练班”培训,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党员、老红军孙叔平、纵翰民等授课,还请中共苏鲁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讲统战工作,老红军陆童生讲游击战法,部队军政素质迅速提高。在中共萧县党组织指导帮助下,孙象涵带领游击队以山地为依托,打日军、除汉奸,不断取得胜利,改称为“彭南抗日游击队。”
随着抗日斗争的胜利,“彭南抗日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10月,改编为苏皖人民抗日义勇队十八大队,孙象涵任大队长;1939年5月,升编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游击大队,孙象涵任副大队长;同年7月初,孙象涵带领机关少数干部和所部第三营,组成“东进队”,随张爱萍进驻灵(璧)北张大路。随着中共皖东北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爱萍、委员杨纯、刘玉柱、吴法宪、赵汇川)在张大路建立和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张爱萍主任、副主任刘玉柱)进入张大路,萧、宿、铜、灵边区抗日游击队和爱国青壮年,纷纷到张大路要求加入八路军。张爱萍抓住机遇,同吴法宪、刘玉柱等商定并报上级批准,将孙象涵领导的“东进队 ”(营)扩 编 成 为 一 个 大 队(团),将前来参加的游击队改编为第一、第二营和大队机关,加上“东进队”为第三营,共1500余人。并从苏鲁豫支队一大队抽调参谋长钟玉祥(红军、开国少将)等战斗骨干,加强大队和各营领导。被上级命名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孙象涵任大队长,副大队长钟玉祥,参谋长杨明卿,政治处主任顾寒星,副主任朱德群。不久,改称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独立大队。在张爱萍等人组织领导下,孙象涵率部转战泗灵各地,取得了灵北冯庙保卫战、泗北武圩子阻击战、大柏圩攻坚战等胜利,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做出重大贡献。
五、李浩然率部挺进灵宿山区抗战
老寨山东北30余公里的九顶山位于灵璧县与睢宁县的结合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老党员、老红军在中共苏鲁豫皖特委组织领导下,纷纷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4月,合编为睢宁独立大队,大队长吴季纳、副大队长陈新然、政治处主任冷其英;在大山地区,原红十五军第三师一总队长戴文生,以老党员、老红军为骨干,组成抗日救国军;在九顶山区,孟宪生、戚庆超、戚德举等人组成“抗日青年救国团”,很快发展到100多人;还有戚楼小学校长戚少伯组织领导的“抗日自卫队”等,活动在灵睢山区。为加强灵睢地区党的领导,1939年4月20日,中共苏皖边区特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李浩然奉命带领特委机关和九连(63人),跨过陇海铁路,进入灵睢地区,将由睢宁抗日独立大队改编的睢宁独立营(营长夏玉华)并入,组成200人的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并兼任梯队长。6月进入九顶山区,以“青年救国团”为骨干,组成二十大队,戚庆祥任大队长,政委张义成。7月,李浩然率部同张爱萍接上关系。8月,从苏鲁豫支队抽调老红军叶道友等战斗骨干补入,叶道友任副梯队长,进一步加强了南进一梯队的党政领导,一梯队还抽出一个连加强皖东北办事处的警卫工作。李浩然在回忆中写道:“到 8 月,仅 4 个月时间,一梯队即由原200人扩大到1500多人枪。”
1939年9月,八路军苏皖纵队成立,江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将先遣第一梯队独立营改编为纵队特务营,营长夏玉华。同时,陇海南进游击支队改为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先遣第一梯队余部编入南进支队,以灵北20大队等部组成第二营,营长陈新然。
六、新四军游击支队四总队在老寨山下组成
为加强皖东北地区党政军领导,1939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电报中共中央书记处转山东分局并告彭雪枫、张爱萍:“党在该地区成立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以张爱萍为书记,金明、黄春圃(江华)诸同志参加,以统一党与部队及民运、统战工作等领导。”“津浦路东之新四军及党所领导的地方武装某些成分数量,拟即合编成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总队,以张爱萍为总队长兼政委,以后该地区党所组织武装一律用新四军番号。”“中原局决定从彭雪枫处派一个团和地方干部百余人,由张爱萍率领回去,加强该地区工作。”
30日,张爱萍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一团(代号关羽)、“六抗”三支队机关与八大队(代号刘备)、沱河大队(代号张飞)和120名党政军干部重返皖东北。第二天夜间,从宿县夹沟地区越过津浦铁路时,张爱萍诗性满怀,吟颂道:“除夕人寂军行疾,月冷风寒透征衣,斩断沉沉封锁线,挺进敌后奠新基。”
1940 年 1 月 1 日,到达老寨山脚下灵宿行署驻地栏杆集石厢村。张爱萍组建第四总队机关,参谋长杨致雅,张震球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张震寰,并将宿东沱河大队改编为警卫连。同时,将政委蔡明、组织股长姜林东、教导员康祥云、肖潮等一批党员政工干部补入“六抗”三支队,经过一周的整编整训,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总队十一团,团长赵汇川,政委蔡明,参谋长柯愈强、孙朝旭任政治处主任。
七、重组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
1940年2月,苏鲁豫支队一大队奉命回师山东,孙象涵所在的独立大队许多官兵不愿意并入一大队,情绪低落。为稳定部队,防止意外,决定将独立大队交由江华指挥,改编为八路军苏皖纵队第一团,孙象涵任团长,政委李浩然,参谋长杨明卿,政治处主任梁鸿志,副主任朱德群。不久,活动在萧县东南山区的萧县抗敌总队第五营营长兼教导员沙风奉命率部改编为苏皖纵队第一团第一营,沙风任副团长。
3 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副校长韦国清,调任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进一步加强了支队政治领导。6月,八路军总部撤销苏皖纵队,重组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钟辉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孙象涵任副司令员,张震寰任政治部主任,杨志雅任参谋处长,苏皖纵队一团改编为陇海南进支队第一团,孙象涵兼任团长,政委李浩然,沙风任副团长,杨明卿任参谋长,政治处主任梁鸿志,原“南支”主力改编为二团一营、二营,团长翁徐文、政委谢锡玉,参谋长严光,政治处主任胡发祥,叶道友任三营营长,不久,钟辉奉命到延安学习,韦国清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9 月 1 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一团、第二团和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十一团官兵,在泗阳县朱湖召开整编大会,宣布组成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孙象涵,张振球为政治部主任,张震寰为副主任,杨志雅任参谋处长。南进支队一团改编为三支队七团,孙象涵兼任团长,政委李浩然;南进支队二团改编为三支队八团,团长翁徐文,政委谢锡玉;四总队十一团改编为三支队九团,赵汇川任团长,政委蔡明。1941年1月28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成立,统一整编驻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原属七、八、九团依次改为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团。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信息
2022-05-06
2013-02-26
2012-11-13
2012-11-07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