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相信很多人都熟悉电影插曲《珊瑚颂》那格调清新、优美动听的旋律,但知道这首歌曲的曲作者胡士平的就不多了。新四军是一个大熔炉,既担当捍卫祖国的重任,也是学习、锻炼、培养人才的大学校,胡士平就是从新四军走出来的一位著名军旅音乐家。
胡家瓦屋又一兵
胡士平 1924 年诞生于长江之滨、安徽无为县东乡的白茆洲。胡氏家族人口众多,他家的房屋当地人称为“胡家瓦屋”。胡家是一个革命大家庭,胡士平的五叔胡竺冰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学识渊博,大革命时期即参加革命,被誉为“党外布尔什维克”,抗战时期曾担任无为县长,与新四军亲密合作,为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胡士平的大哥胡珀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担任无为县委委员。正是在胡竺冰、胡珀光的影响下,胡家有30余人先后参加革命,其中,胡竺冰、胡珀光、胡斯林等六人为革命牺牲。一门六英烈,足以荣门庭!
1938年7月,江淮大地横遭日寇铁蹄蹂躏,无为民众四处逃亡,年仅14岁的胡士平,先是参加了无为游击队,不久调往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1938年3月,战地服务团随第四支队由鄂东七里坪誓师东进,抵达无为南乡泉塘一带,胡士平就是从这里走进新四军队伍的。服务团团长程启文、副团长汪道涵,一个性格爽朗、一个温文尔雅。吃过晚饭,大家到室外空地搞集体活动,汪道涵指挥大家唱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她有无数田野和森林;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战地服务团主要做服务抗日、动员民众工作。1938年秋冬,服务团在皖西、皖中活动,无为、庐江、舒城、六安、霍山、岳西等地的乡镇、山村,都留下了胡士平和战友们艰难跋涉的足迹。往往在一个地方,召开群众大会、抗日演出,三五日就要赶赴另一处开展工作,居无定所,四处奔走,时常转移,是服务团战士们生活的常态,但即使再辛劳、再艰苦,战士们也从不叫苦叫累。
东进皖东沐风雨
1939年初,四支队战地服务团跟随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由舒城向皖东挺进。连续多日的行军,胡士平等服务团战士们和张云逸都成了老熟人,见面相互打招呼非常亲切。服务团抵达周家岗开展群众工作时,张云逸专门来看望大家。
1939年7月初,以原新四军第四支队老八团为核心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在藕塘安子集举行支队成立大会。原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一分为二,胡士平等17名团员编入第五支队战地服务团。党中央任命罗炳辉为第五支队司令员。五支队担任着开辟津浦路东根据地的重任。罗炳辉不仅能打仗,也很重视军队的文化工作和抗日宣传,他曾说:“有了革命的武化,还要有革命的文化”。罗炳辉身边有两个“宝”:一个是学兵连;一个是战地服务团。行军过程中,这两个“宝”常常带在身边。胡士平所在的服务团,经常跟随罗炳辉南征北战,渐渐地,也就熟悉了罗炳辉。胡士平发现,罗将军虽身材高大且胖,但身手敏捷,灵活好动,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对士兵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他常到服务团看望团员,与大家谈心聊天,讲长征故事,深受干部战士和群众们的敬佩和爱戴。
烽火岁月音乐路
胡士平从小就爱好唱歌,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从未进行系统的音乐专业学习。1937年底,五叔胡竺冰请平津学生流亡团到家乡进行抗日宣传演出,在广场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察哈尔之夜》等,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抗日歌曲、一场场情节跌宕的戏剧,使胡士平如醉如痴。参加家乡的动委会工作团期间,胡士平常到乡村宣传抗日,“抗战歌曲就天天不离口了”。一次,皖中工委委员桂蓬从武汉开会回来,谈及外面的见闻,他说武汉有个青年会唱 50 首抗战歌曲,胡士平听了十分羡慕,便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学会50首抗战歌曲。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段经历,参加新四军后,胡士平就被分到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文艺是重要的武器,用鲜活的文艺动员、激发军民的抗战热情,是服务团的重要工作内容。但那时,胡士平除了会唱一些抗战歌曲,并不懂乐理知识,甚至连五线谱都没听说过。1939年冬,服务团东进过程中,胡士平偶然发现副团长汪道涵一个秘密:不管什么新歌,拿起来就能唱。这太神奇了!汪道涵告诉他,自己唱歌是根据曲谱来唱的。胡士平听后,也想尝试尝试,学习读谱。汪道涵知道他的想法后,就用一本《大众歌声》歌刊里的简谱常识作为教材教他。很快胡士平就学会了“读谱”,这下好了,什么歌曲上手就能唱。这件事给了胡士平很大启发:学唱歌,还得有音乐知识才行。此后,胡士平总是设法寻找各种音乐书刊、资料,给自己“脑补”,这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通向音乐殿堂的那扇大门,向胡士平徐徐打开……
在学习音乐道路上,新四军中的音乐家孟波、王行、黄粲等都曾对胡士平给予有益的指导和帮助。1940年5月,孟波率抗敌剧团来半塔演出慰问第五支队指战员,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张劲夫在台上介绍了孟波从一名店员成长为一位音乐家的历程,演出结束后,张主任还特意把胡士平介绍给孟波,还要他“拜孟波为师”。胡士平早就学过孟波创作的抗战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没想到如今有幸见到作者本人,感到很是兴奋。第二天,胡士平参加孟波指导服务团的歌唱训练,孟波送胡士平一本丰子恺的《音乐入门》,他告诉胡士平:“只要有心、肯努力,学习音乐并不难”,这给了胡士平以莫大鼓励。孟 波 带 着 抗 敌 剧 团 走了,但留下了几个骨干帮助五支队战地服务团,其中一个叫王行(又名王珩)。孟波点燃了胡士平的音乐雄心,仅仅唱别人的歌不行,他想尝试创作歌曲。在路东的一次战斗之后,王行写了一首《保卫路东》歌词,他要胡士平谱曲。胡士平并不知道怎样谱曲,在王行的鼓励下,他就拿着歌词,一边哼唱一边记谱,唱到哪儿就记到哪儿,唱完了也就记完了,然后又与王行共同修改。就这样,胡士平终于创作出了音乐人生的第一首歌。
不久,胡士平又结识了黄粲。黄粲当时担任抗敌剧团艺术指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某日,黄粲到五支队前锋剧团来参观、指导,胡士平把自己创作的几首歌曲拿出来,请黄粲给予指导“把把关”。黄粲仔细看、并询问了创作的一些情况后说:歌写得不错,就是风格还没有确定。得到这位音乐家的肯定,对胡士平自然又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胡士平学习音乐创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曲调、选材、结构……胡士平模仿过许多音乐家,黄粲也是他重要的模仿对象。
1941年3月,前锋剧团为师部“3·18”政工会议准备演出节目时,胡士平创作了一首《向铁的党军前进》(李东序作词),被称为会歌,在大会上教唱。代表们后来将这首歌带回去,又在部队中传唱开来。这首歌在新四军二师和淮南抗日根据地传唱、流行,使胡士平大受鼓舞,再度增强了自信心。
1941 年胡士平在淮宝地区(淮安、宝应)工作期间,新四军第二师文化队、苏北鲁艺分院先后寄来一些音乐、戏剧讲义;后来,又得到一本贺绿汀翻译的音乐书籍《实用和声学》,胡士平如获至宝,如饥似渴,认真阅读、揣摩,使胡士平的乐理知识有了很大提升。渐渐地,胡士平不仅可以写一般歌曲,还敢于创作难度很大的合唱。
1943年,胡士平有缘结识音乐家洛辛。洛辛原本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经周恩来介绍,来到淮南根据地。洛辛音乐理论功底扎实,又积极开展新音乐活动,其代表作《青春进行曲》在淮南根据地广为传唱。来淮南根据地后,洛辛先是担任抗敌剧团音乐指导员,后又担任剧团团长。洛辛创作的《在周家岗上》、《向生产模范、战斗英雄们歌唱》两个剧目,大胆尝试将淮南民歌融入到剧中。洛辛对胡士平影响很大,在艺术创作上多次给予指导。后来,师文工团、旅文工团合并,胡士平和洛辛在一起工作,朝夕相处,知音难觅,胡士平经常向洛辛请教、学习。胡士平提供了《唱起山歌一条声》《运动战》《我的事业就是战斗》等歌词,经洛辛谱曲后在部队传唱,这些歌曲风格独特、旋律优美,既有战斗性,又饱含浓浓的民族性。
在与洛辛的交流、学习过程中,胡士平受到很大启发,创作上又有新的提高,懂得动笔之前的构思、动笔之后的发展、润色等技巧了。
感受音乐的力量艺术的感染力无处不在,在皖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初期,由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打头阵,群众都知道新四军会唱歌。部队夜晚宿营时,有时需要到群众家借宿,隔着门板老乡会让来者唱个“风在吼”,以此来区别是否是新四军,不会唱的就不开门。
1939年夏,新组建的新四军第五支队越过津浦铁路东进。日军用飞机散发反动传单,制造谣言蛊惑民众,支队领导要求服务团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很快,服务团创作了一个活报剧,把日军烧杀淫掠、飞机撒传单、欺骗民众、群众捡到传单、主动上交、军民表态揭露日军罪行等元素,巧妙融入剧中。这个活报剧演出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演出到高潮时,群众纷纷登上舞台交出捡到的日军传单,有的还愤然控诉敌人罪行。
罗炳辉率部第二次攻克来安县城后,新四军当晚就举行规模空前的祝捷大会,消息传开,万人空巷。罗炳辉司令员首先上台讲话:“父老乡亲姐妹们,你们看,日本鬼子有多厉害呀!到处杀人放火,他再厉害也厉害不过中国老百姓……新四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新四军就是在老百姓的支持下,把日本鬼子从来安城赶走的,我们一定能把日本鬼子从中国赶出去!”罗司令讲完话,走下高台,就地坐下,和群众一起看戏,这引起一阵骚动,“没想到这么大的官,能和咱们一起看戏,”群众啧啧赞叹。
1948 年 11 月,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即将打响,当时华东野战军提出了“消灭七兵团,活捉黄百韬”的响亮口号,胡士平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感到振奋。就在此时,纵政宣传部卢文光副部长找到胡士平,要求他将诗人天兰的长诗《咱们的连队》谱写成歌曲。受领任务,胡士平很快就投入创作中去。那个时期,淮海战场激战正酣,胡士平随部队经常出征、转移、阻敌,即便是在行军时,他的脑海中也时常盘桓着曲调、音符、节奏。11 月 14 日,前方传来捷报:我军全歼黄百韬兵团!就在同一天,胡士平也胜利完成了《咱们的连队》的谱曲任务。谱写这首歌的过程中,胡士平转战400余里,转移了11个宿营地,遭遇到两次敌机轰炸,这可真是烽火硝烟伴随着军歌诞生啊!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同时组织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2月11日,胡士平、辛可久率团随总团从北京乘火车出发,胡士平带的演出团担负随政府代表团赴朝期间的访问、演出任务。
过了鸭绿江,抵达首站新义州,车站上早已挤满了高举鲜花、高呼口号的欢迎人群。献花、歌唱、跳舞、喊口号,整个车站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沸腾的海洋。抵达平壤,最重要的任务是为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演出。那天晚上在国立艺术剧场的演出,演员很投入,节目也十分精彩。演出结束后,金日成在周总理陪同下,上台与演员们一一握手致意,气氛热烈而亲切。那两天正值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好客的主人专门为演员们准备了热腾腾的饺子,使大家消散了思乡情怀。
周总理在繁忙的工作中,特意抽出时间,在驻朝大使馆接见胡士平、王地子等,对演出节目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朝期间,慰问团先后到平壤、开城、板门店、桧仓、成川等地访问、演出,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场景。慰问团送来的文艺节目,受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演出往往持续4、5个小时,一次在某师师部演出,两个演出分队接力出演,足足演出了 6 小时 38 分钟,创造了慰问团演出的新纪录。
在成川演出,退场时一位70多岁的阿妈妮,不忍离开,随着剧团的欢送锣鼓的节奏跳起舞来,引来退场的观众和演职人员一起跳、一起唱,围拢过来的人越聚越多,越跳越热烈,老人家跳得泪流满面,激动地与周边的人相互拥抱,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持续了20多分钟。一位朝鲜同志用生硬的汉语对胡士平高声说:“中国、朝鲜,一个人!一个人!”5月8日,是回国前在朝鲜的告别演出,由胡士平谱曲、田静编舞的小舞剧《告别阿妈妮》首次演出,这个刚刚创作的舞剧,使许多人再次流下了深情的热泪。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步履无声足迹无形,唯有文字,方可留下跌宕起伏的人生路径。从一名懵懂少年到一名新四军战士,从一名战地服务团员到一名人民音乐家,经历过战火硝烟,品尝过无尽艰辛,咀嚼过生活甘苦,领略过艺术妙味,可谓此生无憾!晚年的胡士平,有了难得的闲暇时间,他用键盘敲击出一个个字符,流淌出无尽的心声,一部 50 余万字的《步履无声》,诠释了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那饱含深情的文字,依然是那样的如诉如泣,深沉而彰显出力量,仿佛在天际不断回荡、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音乐交响……